微信快约500一次_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_快餐3小时100元不限次数电话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27

2022-05

城市管网改造引来投资机遇 万亿级市场将打开

城市(地下)管网被称为“城市血管”,是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重要一环。5月7日,记者走访市场获悉,各地都掀起了“开工潮”。据机构预测称,“十四五”期间,管道投资规模或超1.4万亿元,其中,城市管网改造更新有望带动水电燃热等市政领域管道的需求释放,拉动供水管网改造市场191亿元,燃气管道改造(含施工)市场606亿元。 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部署今年住建工作时提到,过去40多年的高速度、大规模建设,粗放式的发展积累了许多风险隐患,如地下管线老化、底数不清等问题突出,城市内涝、燃气爆炸等灾害事故多发,迫切需要更新改造,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广东、浙江、江苏、重庆等多地都掀起了“开工潮”。重庆日前发布的《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至2025年年末,力争城市新区新建道路综合管廊配建率不小于30%;推进智慧化建设,充分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建立完善城市综合管廊智慧管理平台。 “2022年是城镇燃气专项整治年。”两江新区人和街道和睦路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安置小区顶楼居民因为方便自住或出租等情况,通过从下层房屋私拉乱接天然气管道至阁楼,大多数业主使用软管且安装及不规范,常年日晒雨淋,软体气管易老化开裂,从而造成燃气泄漏,引发火灾及燃爆事故。为消除居民撕拉乱接燃气管道的安全隐患,启动社区2022年十件民生实事阁楼燃气管道改造专项工作,由区财政专项资金拨款,3月15日启动至今已完成改造225户。 渝中区2021年至今,已完成新建污水管网1.732公里,新建雨水管网2.315公里,更新老旧管网1.5公里,改造错接混接点25个,并计划在2022年新建城市排水管网6.6公里,分流改造1.2公里。 业内专家表示,城市管网改造在供热、污水治理、节能等都将引来投资机遇。据赛迪顾问预测,2020~2022年,智慧管网应用市场规模可达到4244.4亿元。(来源 管道商务网)

28

2022-03

我国地下管廊建设将进入爆发期 “十四五”管廊长度加速推进

随着国家多项政策的加速出台,我国地下管廊建设将进入爆发期。超万亿元的地下管廊建设正成为下一个风口。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城市规划对于地下管廊的建设越来越重视。 地下综合管廊系统不仅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极大方便了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等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修。此外,该系统还具有一定的防震减灾作用。 我国城市仅供水、排水、燃气、供热4类市政地下管线长度已超过148万公里。如果按照综合管廊的设计模式,将这几种管道设计为一体,建设管廊长度约为37万公里左右,在不计算拆迁等成本的情况下,所需资金就将近4万亿元。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市场空间巨大,假设地下综合管廊每公里投资5500万元(根据长沙市规划),以包头市为例,包头市规划未来建设100公里的地下管廊,假设334个地级行政区平均地下管廊里程都能达到100公里,则总投资将达到1.8万亿元。 根据《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长度加速增长,2018、2019年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长度分别为3244.36、4679.58公里,分别同比增长34.16%、44.24%,在2018年高基数基础上,2019年我国地下管廊增速进一步上升。 综合管廊建设的一次性投资常常高于管线独立铺设的成本。据统计,日本、台北、上海的综合管廊平均造价(按人民币计算)分别是50万元/米、13万元/米和10万元/米,较之普通的管线方式的确要高出很多。但综合节省出的道路地下空间、每次的开挖成本、对道路通行效率的影响以及环境的破坏,综合管廊的成本效益比显然不能只看投入多少。 在技术方面,管廊建设已向信息化迈进。实现多种管线入廊:除广电、通信、电力、工业、给排水、燃气、热力等管线外,还根据管线特性创新敷设方式,发展再生水、垃圾真空收集、片区能源供应管道等特殊管道入廊。国外综合管廊多为圆形结构和矩形结构,老城区一般采取盾构方式形成圆形断面,埋深较深;新区一般采用明挖方式形成矩形断面,埋深较浅。 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计划“十三五”期间建设地下管廊8000公里以上,而2016-2019年我国地下管廊建设长度仅为4200.18千米,中研普华研究院预期“十四五”期间我国地下管廊长度或将加速推进。 “十四五”期间我国地下管廊建设仍将加速推进。我国城市正在往精细化方向发展,为满足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需求,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将更加集约,城市地下各种类的市政管网设施将逐渐转变为集中化、统一化的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来源 管道商务网)

10

2022-02

我国供水管网改造时代到来

事件: (1)2月9日,监管要求地方补报一批专项债项目,城市管网建设、水利等领域为补报重点。 (2)1月19日,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发文,到2025 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理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 现状: 我国供水管网老旧严重,排水管网铺设覆盖率尚不健全。2019我国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率在14%,城市管网的老旧仍非常严重。此次地方专项债补充申报项目要求各地将城市管网建设、水利等重点领域作为补充重点。2021 年12 月财政部已经提前下达2022 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1.46 万亿,今年3 月份的“两会”后,后续约2.2 万亿的额度将再度下达。专项债对城市管网建设、水利等的重点补报体现了国家在想办法解决水管网大改造资金来源的趋势。 政策催化: 202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总书记强调须把管道改造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2019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 年)》中重点强调了“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十三五末,城镇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5%以上,但管网一直是我国污水处理中的短板,管网覆盖不足、漏损、客水挤占管网、错接混接、溢流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也正是我国污水处理率高但污水收集处理率仍比较低,黑臭水体频发的主要原因。 我国供水管网改造重在水务信息化、智能化;排水端改造重在排水管道建设。2019 年以来,从智能水表行业、水务信息化公司业绩高增,到2021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排水管网建设,我国智慧水务也正式从供水智能化迈向供排水智能化阶段。2019 年我国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8.78%,而乡镇供水普及率80.50%。因此对于供水管网的建设更多的重心在智能化、信息化建设,而排水管网的建设重点在管道铺设。

24

2022-01

管道行业动态报告:关注国家水网、地下管网建设带来的管道产品投资机会

 关注国家水网、地下管网带来的管道产品投资机会。2021 年12 月以来,国家密集出台地下管网、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政策,国家水网、地下管网有望成为基建发力的重点方向,带动管道需求大幅增长。2013 年,我国公共供水管道中球墨铸管占比33.85%,灰铸铁管占比18.43%,塑料管占比30.65%,钢管占比9.81%,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占比5.88%,水泥管占比1.37%。   塑料管道主要应用在小口径供水管道及建筑管道领域。根据国家制定的《国家化学建材产业“十五”计划和2010 年发展规纲要》,塑料管道未来主要用于建筑给水、热水供应和供暖管、雨水排水管以及外径400mm 以下的城市供水管道。   以佛山市禅城区为例,2019 年底管网中塑料管长度占比仅为8.4%,因其抗压能力有限,主要应用在外径小于300mm 的管道中。   金属管材在城市公共供水管道中占比。金属管材是城市供水系统中最常见的管材,根据我们预测钢管下游占比中建筑行业及水务行业占比为51%,而球墨铸管下游接近80%为市政建设及水网。球墨铸铁管铺设长度在2003 年超过钢管,在2008 年超过灰铸铁管长度;2013 年,金属管材在城市公共供水系管道铺设长度占比达62%。2003-2013 年,历年新增城市公共供水管道铺设长度中,球墨铸铁占比平均在50%左右,显示其正在逐步替代钢管、灰铸铁管。   离心球墨铸管价格及加工费均处于2011 年以来高位。截至2022 年1 月14 日,离心球墨铸管价格为7100 元/吨,离心球墨铸管与球墨铸铁价差达到2800 元/吨,均处于2011 年以来水平,显示当前离心球墨铸管下游需求较好;而焊接钢管及无缝钢管则在2021 年5 月创下 2012 年以来水平后小幅回落,截至2022 年1 月14 日,焊接钢管及热轧带钢现货价差为286 元/吨,处于2010年以来较高水平,而无缝钢管及管坯价差537 元/吨,略低于历史均值水平(579元/吨)。   离心球墨铸管盈利、竞争格局、潜在需求空间均优于钢管。离心球墨铸管行业技术壁垒较高,行业竞争格局稳定。2020 年,以新兴铸管为代表的球墨铸管产品毛利率超过20%,远高于常宝股份(17.17%)、友发集团(4.78%)、金洲管道(8.25%);截至2013 年,我国城市供水管道中离心球墨铸管占比大约在34%,而在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该比例可以达到93%,显示其潜在需求空间较大。   投资建议:球墨铸管将更受益于国家水网、地下管网建设。国家水网、地下管网建设有望成为基建发力的重点方向,有望带动管道行业需求大幅增长。钢管及离心球墨铸管系供水系统中最常见的管道,且当前离心球墨铸管、焊接管加工费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建议关注标的:新兴铸管、友发集团、金洲管道、常宝股份。   风险分析:国家水网、地下管网建设不及预期;金属管道行业供应大于需求。

10

2022-01

加强管网建设才能筑牢发展地基

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日前向广东省反馈督察情况时指出,广东省区域管网建设不平衡,污水收集率差异明显。2020年粤西地区污水收集率仅为52.5%,粤东、粤北地区污水收集率更低,分别只有34.5%、32.5%。 为何粤北、粤西、粤东污水收集率如此之低? 对于粤北、粤西、粤东的部分城市来说,资金短缺成为阻碍其进行管网建设的障碍。例如,位于粤东的潮州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仅为31.5%,全市污水管网缺口高达3400公里。1公里污水管道平均需要300万元,潮州补齐污水管网的短板,就需要102亿元,2021年前5个月,潮州市财政收入只有17.56亿元。短期补齐管网建设短板,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 客观上看,资金不足是制约部分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的重要原因。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广东省仍有2/3的地市人均GDP低于平均水平。污水管网的建设、完善、维护往往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需要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 但对于2021年前5个月财政收入就达到53.88亿元的粤西经济最强城市茂名来说,缺钱显然不能成为其不作为的借口。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发现,茂名市对管网建设决心不够、投入不足。2018年-2020年,茂名市城区仅分别新建管网45.7公里、31.9公里和27.5公里。茂南区重点开发的西城片区管网建设一拖再拖,直到今年4月底才动工建设应配套的11.3公里污水管网,至今仍有6.8公里尚未建成。 事实上,不仅是茂名,其他一些地方对管网的建设也并不积极。其原因在于,管网等环保设施深埋于地下,投入大量资金却很难彰显“政绩”。城镇污水治理的要点就是管网,管网不足、破损、混接错接将造成污水外渗污染环境等问题,影响污水治理成效。完善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城镇水环境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强粤北、粤西、粤东管网建设势在必行。 为了充分发挥珠三角的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广东省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粤北、粤西、粤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加强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改善环境质量,良好的环境能够提升城市的品位和价值,吸引高新科技企业落地。阿里云日前宣布,将有更多人员投入到粤东、粤西和粤北区域,联合生态合作伙伴帮助当地的政企客户享受云计算、数字化带来的技术红利。生态环境质量无疑是阿里云等高新科技产业落户的重要考量因素。筑好巢才能引来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绝非朝夕之功,需要地方政府做好功课、提前谋划。 加强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还有助于较好地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广东大力推动珠三角地区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短短3年,已经有116家湾区企业落户阳江。只有提前做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留出发展的环境容量,解除企业后顾之忧,才能谋求城市更大的发展。 粤北地区是北回归线同纬度上保存最完整的“绿洲”。对于粤北地区来说,加强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守护良好生态是发挥地域优势、发展生态经济的前提。云浮经验值得借鉴。云浮市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大力做好“治水”文章,全力打造“水美城市”。立足良好的水环境,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对于粤北地区来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好珠三角的后花园,生态优势同样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无论是发展高新产业、传统产业还是生态产业,做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前提和基础。 一方面,充分利用财政资金。通过整合相关项目经费、申请海绵城市试点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推动设施建设。省级政府相关部门可根据地方财政情况,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管网建设的补贴支持。 另一方面,尝试吸引社会资金助力管网建设。例如,目前已有企业探索建立了“水管家”模式,通过对城市供水、排水、管网、防洪排涝、河湖等涉水设施统一规划、建设、运营,配合地方建立监管资产与水价挂钩的定价调整机制,以解决管网投入资金需求巨大的难题。可积极邀请相关企业参与管网建设,减轻财政资金压力。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 70%以上;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 95%以上。广东作为经济大省,有实力、有责任尽快补齐管网建设短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表率。 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同城市发展的地基,直接决定了产业兴旺程度、城市发展高度。要认清管网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破解资金不足难题,尽快补齐管网建设短板。(来源? 管道商务网)

15

2021-12

孙永喜:内循环经济格局下钢管行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2021年12月10-11日,备受行业瞩目的“第十七届中国钢铁产业链市场峰会暨2022年钢管行业产业链高峰论坛”在北京九华山庄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兰格钢铁网主办,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磐金钢管制造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上海市钢管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永喜采取远程的方式,在此论坛上发表了主题“内循环经济格局&钢管行业 高质量发展探讨”的精彩演讲。 首先,孙主任表示“十四五”期间“碳达峰”目标下,钢管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工作重点是节能降耗环保治理。指出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提升产品研发创新周期、逐步建成智能化工厂、打造新型商业模式等方向。孙主任希望钢管行业要重塑竞争新优势,为企业赋能。 钢管存量经济特征凸显 孙主任首先概括了当前钢管行业的四大短板,包括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加剧;智能制造水平普遍较低;产业链不完整原料供应无话语权;行业集中度低于国际水平。并总结了钢管产品市场结构发展趋势包括不锈钢是发展潜力的钢铁产品,“十四五”期间的不锈钢管年产量预计达到380万吨;要注重钢结构建筑行业;做好资质认证、入围国际工程公司等出口外贸准备工作。 孙主任指出五大行业用钢管总需求量占75.13%,预测2021年国内油井管需求在320万左右。未来预计全球石油专用管需求复苏;国内停息几年的项目长输管线亦将启动,需要54万吨直埋管,74万吨螺旋管用管量。 钢管产业要向低碳高质量方向发展 孙主任称世界范围内供应链的瓶颈效应比想象中严重,钢管行业不仅面临美国的大国博弈, 还将面临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他表示钢管行业要以“质量上上,价格中上”为定价原则,通过区域布局兼并重组、推进“钢管+智能制造”和差异化产品、建立钢管分类专业产业链联盟,以“专精特新”为方向,增加近终端型产品附加值,为找准发展定位而加强深耕。无缝钢管企业生存发展要抓住核心技术、规模效应、创新产业链三大红利。 最后,孙主任分享了德新(中国)钢管、林州凤宝、常熟市无缝钢管公司案例。孙主任认为十四五期间是钢管产量下降的转折点,低碳+延伸产业链是钢管企业保持发展优势的关键,展望2022年要保守经营注重风险,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高质量产品路线。

29

2021-10

中国钢管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管分会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个五年,也是钢铁工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争提前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时期。钢管作为现代工业的“血管”,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化工、电站(核电)、机器、汽车、船舶、、等领域,同时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经济结构性材料也被广泛用于建筑、桥梁、电力塔杆、机械制造等领域,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制造所需的关键钢铁材料,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十三五”时期,我国钢管行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管品种不断丰富,产品质量得到提升,技术装备迈入世界先进水平,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标准建设、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钢管行业迈入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阶段,但还存在着发展理念陈旧、同质化竞争加剧、产业集中度偏低、产能结构性过剩严重、产业链安全缺乏保障、生态环境制约等问题。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更好地推动钢管行业高质量发展,钢管分会编制了钢管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导意见。 该指导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聚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引领行业努力从钢管制造业大国向钢管制造强国迈进,开启钢管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一、发展现状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成就 1、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 “十三五”期间,我国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有效推进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我国钢管行业也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时期。钢管总产量从2016年7945.67万吨,增长到2020年8954.27万吨,年均增速约为3%,增速理性回落,产需回归平衡,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钢管行业良好的发展,为我国能源工业、海洋工程、机器制造、建设等行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港珠澳大桥、中俄长输管线、北京新机场、天眼等国家超级工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关键材料的保障,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20

2021-10

从五个维度看,钢铁业提升集中度很有必要

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有利于产能结构的优化和产量的控制,有利于提升对上游原材料的定价权,有利于研发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客户和渠道的共享,有利于增强行业超低排放能力。 近日,鞍钢集团与本钢集团的重组正式启动。按照重组方案,本钢将成为鞍钢的控股子公司。重组后,鞍钢的粗钢产能将达到6300万吨,成为国内第二、世界第三大钢铁企业。至此,中国钢铁产业的整合之路又迈出重要一步,行业集中度再次提升。 目前世界钢协公布的全球十大钢铁企业中,有七家来自中国,说明中国头部钢铁企业的体量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不过,放到我国占全球一半以上的粗钢产量中,单个钢铁企业的产量又显得微不足道。这折射出阻碍我国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产业集中度偏低。 人们常用一个国家中几个的钢厂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来描述该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日本、欧盟的前四大钢企的产量分别占其钢铁总产量的65%、75%、73%,韩国前两大钢企产量占到韩国钢铁总产量的85%。而我国前十大钢企的粗钢产量,仅占到总产量的40%左右。也就是说,尽管国内钢铁企业近年来大力推进整合重组,但是钢铁产业集中度依然大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一是有利于产能结构的优化和产量的控制。通过股权关系构成的强管控模式,既能在同一集团范围内避免重复投资带来的资源浪费,让资源向高附加值产能倾斜,又可以让全行业面临市场波动时更加高效地控制产量,快速出清。二是有利于提升对上游原材料的定价权。在目前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80%的情况下,面对进口铁矿石国际“三寡头”的供给结构,中国钢铁产业过于分散的需求侧难以形成集中采购合力,无序竞争极易炒高铁矿石价格,提高行业发展成本,压缩下游制造业利润。三是有利于研发资源的共享。在国内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打造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从研发资源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还可以整合企业内部研发资源,实现研发费用的规模经济效应,摊薄单位产品的研发支出,让研发资源的使用更加集约。四是有利于客户和渠道的共享,形成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线之间的业务协同效应。五是有利于增强行业超低排放能力。在“双碳”背景下,提升钢铁产业集中度能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钢铁产业的绿色发展。 鞍钢集团与本钢集团的重组,是提高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重要一步。但钢铁产业的整合不是单纯为提高行业集中度指标服务,而是要通过行业整合来发挥企业集团内部在研发、采购、供应链、销售等领域的共享和协同效应,真正实现行业运行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04

2021-08

“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发展形势及建议

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将对我国能源转型、产业结构产生持续影响。中钢协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钢铁业碳排放量高达18亿吨,约占碳排放总量的15%,在制造业31个门类中仅次于火电。钢铁行业将面临从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到碳排放总量的“约束”,以及“低碳经济”的国际挑战,低碳转型势在必行。对此,笔者建议:一是统筹策划,科学制定钢铁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二是持续加大钢铁行业结构性调整整合力度;三是突出企业对钢铁业绿色低碳方向的系统化推进;四是加强节能低碳突破性技术研发与应用。 钢铁行业节能降碳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钢铁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是项复杂系统工程,面临着诸多现实条件制约,需要统筹节能降碳与整体经济协调发展、行业转型升级以及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关系。 钢铁行业“双碳目标”任务艰巨。一是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大,产业关联度高。世界钢铁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生产1吨钢约排放1.8吨二氧化碳。近20年我国粗钢产量连续走高,2020年高达10.65亿吨,占全球粗钢产总量的57%,碳排放占全球钢铁业碳排放总量超60%。而钢铁消费需求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钢铁行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双碳目标”的实现需平衡好我国钢铁工业规模与下游需求增长保障的关系。二是一季度粗钢产量显著增长。短期来看,钢铁生产总量是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的最直接影响因素。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主要用钢行业带动钢材需求显著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我国粗钢产量为4.73亿吨,同比增长13.9%。此外,钢材出口也出现恢复性增长。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1年1-5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3092.4万吨,同比增长19.8%。整体来看,粗钢产量距离工信部提出的今年“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目标有较大差距。三是降碳投资压力大。“双碳目标”下短期内会给钢铁企业带来运营压力,压缩利润空间。据测算,以年产量400万吨的企业为例,降碳30%投资约需要35亿元。据此匡算钢铁业降碳投资约需8000多亿元。 炼钢能源结构优化转型是“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钢铁生产的碳排放比例与钢企生产工艺流程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电炉短流程炼钢仅占10%,长流程炼钢居主导地位,占比高达90%,这程特点决定了我国炼钢能源结构是以铁矿、煤炭、高炉-转炉为主。据相关研究测算,长流程炼钢的吨钢碳排放量约2.1吨,短流程炼钢吨钢碳排放量约0.9吨。对此,我国钢铁行业节能减碳需减少长流程炼钢,增加短流程炼钢占比。其中,加强废钢推广应用是重要路径。与铁矿石相比,用废钢生产1吨钢可节约铁矿石1.6吨、0.4吨焦炭、1吨的原煤,同时减少1.6吨二氧化碳、3吨固体废物的排放。目前我国废钢比刚达到20%,与世界35~45%的平均废钢比相差甚远。当前我国折旧废钢进入快速增长期,钢铁积蓄量从2000年的13亿吨提升至2020年的100亿吨。废钢资源量的大幅增加将对钢铁工业生产流程结构的调整产生直接影响。 (三)企业间兼并重组是“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长期严重偏低。至2020年,国内前十大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比仅为36.7%,较十年前出现了明显下降。这使得我国钢铁行业在上下游议价、化解过剩产能、市场有序竞争、产业布局调整、技术创新等方面受到影响,也制约钢铁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国内年碳排放量超过2.6万吨的工业企业都将被作为重点排放单位纳入碳排放管理,这也就意味着合规钢铁企业都将被纳入碳排放管理。目前,我国5100余家钢铁企业中具有冶炼能力企业约500多家,且结构、水平差异较大,企业间装备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均已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这种局面下,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可通过低碳创新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是“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从新冶炼技术看,全球探索最多的是氢基炼钢工艺,即用氢替代传统煤焦作为还原剂来置换铁矿石中的铁元素,实现冶炼过程的完全零排放。为实现欧盟“碳中和大陆”目标,欧钢联提出了基于过程控碳的“直接碳避免”技术和末端治理的“智能碳使用”的两条主要技术路线,包括瑞典钢铁的突破性氢能炼铁技术、塔塔钢铁的直接利用煤粉和粉矿的熔融还原技术等多项技术。目前国内制氢来源以化工燃料和化工副产物为主,虽然价格低廉,但数量有限、过程并不低碳。国有有企业已尝试开展氢能冶炼等技术的研发示范和应用场景的无边界合作。但受技术限制、成本较高等多方面因素,氢冶金仍是以示范工程为主。 钢铁行业节能降碳的政策建议 我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路径应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短期将以宏观调控压缩产量为主,中期应调整工艺结构、增加废钢应用、协调长短流程炼钢比重、行业内兼并重组等结构性优化为主,长期将通过低碳冶金的突破性技术变革改变钢铁产业高碳排放格局。 统筹策划,科学制定钢铁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建议:一是有关部门统筹碳达峰碳中和、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安排碳达峰碳中和短期、中期及长期目标和路线图,并出台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评价考核,制定量化问责办法。二是发加强有关部门对重点钢铁企业聚集区域的指导,结合国家需求和自身情况,合理规划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避免“一刀切”。三是尽快推进钢铁行业进入碳交易市场。建议尽快将钢铁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提升钢铁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碳资产管理、碳市场交易等能力。 (二)持续加大钢铁行业结构性调整整合力度。建议:一是统筹协调长流程炼铁和短流程炼钢的关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率先发展短流程炼钢,提升高炉炼铁废钢应用比例。二是以吨钢碳及污染物排放为标准,严格禁止新设非规模化钢厂,分阶段强制退出效率低下的小散炼铁高炉,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化解过剩产能复产,提升钢铁行业生产效率。三是持续提升产业集中度,实施专业化整合和分工。避免单纯为了追求规模效应的整合,探索横向跨区域跨国别、纵向跨产业链的兼并重组,推动中国钢铁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三)突出企业对钢铁业绿色低碳方向的系统化推进。一是通过能源精益化管理为节能降碳赋能,应用先进适用、成熟可靠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促进高能效转化工艺、装备、管理技术创新开发及应用,全面推进能源配置智慧化。二是通过智慧制造助力生产过程绿色化。推动数智化技术与钢铁制造过程的融合,加快实施智慧制造,实现生产操控集约化、少人化、远程化,推动工序互联共享,减少生产过程的碳排放。三是从关联行业需求出发打造绿色产品供应链。围绕建筑、交通、能源、桥梁等重点行业需求,从材料使用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评价出发,开展钢铁产品绿色设计。四是鼓励企业建立全流程全方位的监测监控体系,进行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的碳排放分析。(四)加强钢铁行业节能低碳突破性技术研发与应用。建议:一是相关中央企业提升氧气高炉、氢冶金、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创新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开发前瞻性、颠覆性、突破性的低碳创新技术,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钢铁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二是行业协会及有关企业在技术稳定可靠,经济性合理的前提下,推动相应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制定,加快低碳冶炼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由国内企业牵头,筹备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凝聚全球冶金同行、上下游企业、装备制造商、研究机构等钢铁生态圈,搭建绿色低碳冶金开放共享合作平台。 (作者:黄明明 李寒湜 职于国资委研究中心)

10

2021-06

关于促进光伏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呼吁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下,光伏行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供应链不平衡导致局部环节价格的较快上涨,给光伏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三个月以来,多晶硅价格大幅上涨,目前已经达到去年年底的2.5倍以上,在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和投资收益率“刚性”约束的背景下,对整个光伏产业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目前一些光伏企业已大幅降低开工率,减产甚至停产,部分订单开始出现违约、毁约现象,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诚信风险,损害了行业信誉,对我国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降低硅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产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作出如下呼吁建议: 1、建议全体会员和光伏企业守法合规、理性经营,尊重契约精神,自觉抵制对多晶硅、硅片产品的过度囤货、哄抬物价行为,以及非自身生产经营需求的投机行为。自觉抵制电池组件环节低价倾销等恶意竞争的不当行为,让硅料价格尽快回到正常区间,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政策,“2021年年内未能并网的存量项目,由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统筹,直接纳入后续年度保障性并网范围”,保障这些项目的上网电价,避免不合理抢装。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关注多晶硅等光伏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问题,及时引导。 3、建议下游光伏电站投资企业合理安排投资计划,不急于今年年末抢装,适当推移建设时间,给予上游产业链各环节更多的缓冲空间,让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尽快恢复到合理水平,也让光伏电站投资回报更加合理。 4、呼吁全体会员和光伏企业团结协作、勇于担当,共同为行业可持续发展,为早日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而努力。

13

2021-04

钢协党委副书记姜维:中国钢铁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路径

4月1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姜维应邀出席会议,并做了题为《中国钢铁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主题报告。 姜维首先回顾了“十三五”钢铁工业发展情况。他指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钢铁行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壮士断腕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发有为地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平稳有力地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孜孜以求地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不畏万难地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脱贫攻坚战、蓝天保卫战贡献钢铁力量,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劳动生产率、职工收入同步大幅提高,运行质量显著提升,绿色转型、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十三五”,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姜维重点谈了“十四五”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他分析指出: 一是短期看,钢铁行业产销两旺,表现为高需求、高产量、高成本、好价格、好效益。 二是钢铁行业需要用长周期、基于数据的分析来研判未来发展趋势。2020年,我国年人均粗钢消费量超过700kg,处于水平,但我国人均钢铁积蓄量为8吨左右,仅为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三分左右,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近20个百分点的差距。这一方面说明我国钢铁需求会回归常态,需求增长率稳中有降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说明中国钢铁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长期保持一定需求规模符合实际。现阶段,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提升企业自身竞争能力所产生的价值,远大于通过扩大产能实现规模扩张、赚取短期效益所带来的风险,现有产能可以满足目前需求的增长。 三是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响应中央号召,抓住控产能“回头看”契机,通过进出口政策调节,加大钢材进口,特别是钢坯、废钢等铁素资源进口,减少初级低附加值钢铁产品出口。现阶段压减产量切实可行,对行业总体利大于弊,有利于缓解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巨大投入的压力,保持行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理性看待钢材价格和行业利润率。在碳达峰、碳中和巨大投入的背景下,在资源、环保双重约束下,钢材不应是廉价产品,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回归工业平均水平,我们应充满自信。 五是钢铁行业是碳达峰、碳中和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是行业系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我们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三个辩证关系,确保2030年实现碳达峰,力争“十四五”期间提前实现碳达峰。 姜维还就当前超低排放公示工作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根据2019年4月底生态环境部等5部委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环大气〔2019〕35号),新建(含搬迁)钢铁项目原则上要达到超低排放水平。推动现有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有序推进其他地区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截至2020年底,共229家企业6.2亿吨粗钢产能正在或者已经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前已有十余家企业在钢协网站进行公示。根据生态环境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安排部署,实施超低排放评估监测的责任主体是钢铁企业,要对超低排放工程质量和评估监测内容及结论负责;监测单位要严格依规监测,如实报告数据;第三方评估机构要本着负责的态度,对现场检测数据认真进行评估,对评估结论负责;钢协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组织行业专家对公示材料是否符合生态环境部要求进行形式审查后予以公示;公示材料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25

2020-11

当前全球能源行业掀起的四大“风暴”

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艰难之年。 人类可以不需要高科技,可以不需要移动互联和智能手机,甚至也可以不需要飞机、高铁和自由民主等现代文明的产物。但人类的繁衍生息离不开四样最基本的保障:水、空气、粮食、能源。其中,在利用能源上,人类文明历史在过去的一万年,历经了薪柴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含天然气),目前正向非化石能源时代过渡。非化石能源时代的特征是低碳化、信息化、系统化和智能化。 近期,有幸陆续在线上收看了诸多国家的能源部长、跨国能源公司CEO和能源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对市场供需、价格、数字化、智能化、能源转型等的分析和讨论,深感能源行业降本增效压力之大,深感全球能源转型的步伐势不可挡。 一方面,能源行业受目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和二次回潮以及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影响,消费侧需求断崖下降,行业正受到价格低迷、投资缺失、人才流失和企业破产的困扰;另一方面,以清洁、多元、智能、低碳等为特征的能源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能源转型已成为全球大势。在中国能源界,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气候行动目标,正在形成供给侧清洁主导、消费侧电为中心的能源供需新格局,倒逼传统能源企业强化节能减排降碳。 不难看出,当前全球和中国能源行业正在经历“四大风暴”。 一是电动风暴。所谓电动风暴,其核心是,主要以锂电池驱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野蛮生长”,风起云涌,貌似正以摧枯拉朽的态势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特别是在欧洲,各国纷纷出台了严苛的限制燃油车使用政策,西欧诸国宣布到2030年基本淘汰燃油车。其实,截止2019年底,全球电动汽车的保有量约700万辆,只占全球汽车总量的1%不到,而且其中约有一半的电动汽车销量在中国,但其占比递增的速度在加快。 最为典型的就是马斯克的特斯拉。特斯拉惊人之处并不在销售量,因为特斯拉的销量并不足为奇,更惊人的是它的市值。2019年特斯拉汽车销量仅为36.8万,丰田、通用、福特、大众汽车销量共4200万,但特斯拉的市值比这几家市值的总和还大!足可以看出,无论是民众还是资本市场,更看好的是象征着高科技、绿色环保的电动车。 正如全球著名能源战略学者丹尼尔﹒耶金博士最近在其“能源转型与新的能源地缘政治”一文中提到的: “银行正不断缩减对传统能源项目的信贷融资,一些汽车制造商也计划在本世纪30年代全面转向电动车生产。政府必然会利用其监管权力和惩罚措施推动这一冲刺进程,越来越多的地方计划在本世纪30年代禁止汽油车的销售,而汽车制造商如不能在新车生产过程中满足日益趋紧的排放目标,也将面临愈发严厉的惩罚措施。” “2019年,电动汽车在汽车销售总量(轿车和轻型卡车)中仅占2.1%,但随着环保及气候政策的趋紧和车用电池成本的下降,这一数字必然会显著增长。在IHSMarkit的预测中,基准情景将是一种“对抗”的局面,即2050年电动汽车将在届时的20亿辆车中占比33%,在新车销售量中占比60%。在“自治”情景,即低碳经济转型速度更快的情况下,电动汽车到2050年将占车辆总数的51%,以及新车销售量的77%。” 二是市场风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历了多次油价暴跌和“低景气周期”。每一次油价深度下跌,于石油市场和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场风暴。但今年的油价变化是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和全球需要迫切应对气候变化两者叠加下形成的,这一轮的风暴无疑猛烈了许多。 今年四月份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油气市场需求一度下降了25%以上。目前仍旧疲软,国际旅行和交通仍未恢复,欧洲、北美和全球其他地区的第二波疫情来临十分不利于石油需求的回升。与会的线上大伽和专家们纷纷表示,短期内,石油需求不太可能发生重大变动,直至2021年夏天甚至2020年才有可能出现明显回升。 全球的独立石油交易商维多集团(VitolGroup)认为,原油需求“未来几个月将面临困难”。该机构预计,随着经济从疫情中恢复,价格可能会有所改善,油价将在2021年中左右回升至每桶40美元至50美元的水平。埃尼(ENI)首席执行官德斯卡兹预测,明年油价可能在每桶40美元至45美元之间。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首席执行官霍卢布女士表示,需求的改善可能导致油价从2022年年中开始飙升。 欧佩克认为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石油需求增长将逐渐正常化,对明年石油需求复苏持乐观态度。OPEC秘书长巴尔金多表示欧佩克正在不断上调明年的需求预期。中国的石油市场需求恢复全球表现亮眼,随着新冠疫情在中国得到有效控制,市场需求在逐渐回升,到三季度基本已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 另外,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CEO贾贝尔博士等多位油气界的掌门人一致认为,油气时代远未结束,“油气行业可以转型,但绝不会消亡”。他们预测,到2050年前后,油气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依然保持50%以上。 三是数字风暴。新冠疫情加速了油气行业数字化进程,改变了油气公司远程作业的程序和方式。各大能源公司均将数字化作为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 例如:BP通过运用先进技术能够很快检测设备故障,大幅度提升油气生产平台的产量;沙特阿美通过数字化技术实时传送油田的相关钻井数据,从而优化项目运营;斯伦贝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环境,不断提高产量,并且建立了数据化管控中心。这三家公司的数字转型实践获得ADIPEC(2020年阿布扎比国际石油展览暨会议,目前是全球规模的石油天然气行业展会和论坛)年度数字化转型奖。此外,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正在率先使用光学图像和无人机技术监控环境风险,宣布与道达尔公司合作,旨在利用无人机与无人驾驶汽车收集三维地震数据。该试验项目使用道达尔公司的多物理勘探技术集成系统,据称这是全球首个自动地震采集系统。该系统将使用一支无人机编队在空中部署数千个传感器,然后由地面无人车辆进行回收,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因为无人机强大的数据收集功能,它也被认为是未来60年阿联酋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 同时,信息技术与油气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正在引领油气技术颠覆性创新。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行业中的应用,智慧地质、智慧物探、智能油田等技术将大幅度提升探井成功率、油气采收率和保障安全绿色生产。此外,区块链技术在油气生产、能源交易、资产投融资、节能减排等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成立运营商协会油气区块链联盟,搭建业内合作网络、建设区块链应用生态,可以推动区块链在油气勘探、生产、财务、IT、矿权管理及供应链等领域的应用;将跨境贸易各环节接入区块链平台,将推动智能合约在油气贸易业务中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贸易效率大幅提升。 四是绿色风暴。欧洲国家和能源企业纷纷承诺要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中国也不甘弱后,分别在2030年和2060年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和门限就在那里,绿色发展是的路径。 当前,国际大石油公司加速战略和组织调整,大力实施绿色转型战略,BP、壳牌和道达尔先后发布净零排放的发展战略,加快向建设综合性能源公司迈进。 例如,根据BP公司发布的绿色低碳计划计划,BP将在2030年前彻底从一家“国际石油公司”(IOC)转型至“国际能源公司”(IEC)。具体而言,到2030年要实现以下重点目标:一是BP在低碳能源领域的年投资将达到50亿美元,是目前年投资的十倍;二是石油天然气产量下降40%,且不计划在新的国家进行勘探;三是公司运营所产生的碳排放减少30~35%,且上游油气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减少35~40%;四是电动汽车充电桩由目前的7500个增至70000个;五是公司的氢能业务在核心市场中的份额增长到10%。 还有,当前能源绿色风暴的“风眼”是氢能,炒得最热的是中国。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东爆发石油危机和阿拉伯国家实施“石油禁运”期间,深受其害的西欧和北美国家就开始琢磨发展氢能了。但后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化,油气等化石能源一直占据着一次能源消费的主力,氢能利用被逐渐淡忘。 如今,氢能卷土重来。目前在中国,几乎每个省、每个稍微有点实力的能源企业,都在“匆忙”布局氢能产业,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有专家认为,氢能产业在中国已经有了巨大的泡沫。 临了,清泉想说,能源转型在加速,这股潮流势不可挡,因为它代表着先进、代表着希望、代表着人类的未来。但放眼全球,能源转型的故事只是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大主力经济圈讲的很好很炫。别忘了,我们还有“能源贫困”问题。IEA、OPEC和IEF相关负责人及秘书长近期多次在线上会议上表示: “新冠疫情加剧了各地区能源贫困问题。目前世界有近13亿人没有现代能源服务,25亿人得不到清洁的水,近8亿人用不上电。若没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到2030年仍有6.2亿人将面临能源贫困问题。” 诚然,在能源行业、特别是在传统能源行业呆久了的人总有一种思维定势,也就所谓的“路径依赖”。如果我们能跳出石油来看能源转型,可能会看到一些更加新颖的模式、路径、趋势和周期。 无论如何,能源转型势不可挡,特别是传统的能源企业,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行动上要果断。但传统能源转型依然要注重节奏,先保效、确保活下去可持续,再谈转型和颠覆式创新。(作者:油涌如泉)

< 1...78910 >